环生有约讲座-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物理参数反演范式理论及判定条件

时间: 2025/10/21   作者: 杨远、王新宇   点击:

   2025 年 9 月 25 日上午,环境与生态学院 “环生有约” 学术讲座在第十一教学楼北 203 教室顺利举行。应学院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毛克彪教授受邀作题为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物理参数反演范式理论及判定条件” 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近百人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报告开篇,毛教授系统回顾了地表温度、近地表气温、土壤水分、蒸散发等关键地球物理参量反演的发展历程,深入阐释 “物理—统计—深度学习” 耦合的一体化反演技术思路,并围绕人工智能反演范式的构成要件与判定条件展开重点论述:(1)以能量平衡原理与辐射传输理论为核心的可解释性物理先验;(2)多源遥感数据与地面站观测数据的同化、蒸馏及不确定性量化方法;(3)大尺度、长时间序列数据集的质量控制标准与可迁移性评测体系;(4)面向农业减灾防灾与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的应用闭环构建及工程化落地路径。

案例分享环节,毛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气温重构、地表温度与发射率协同反演、被动微波土壤水分反演及全球海表温度网格化产品研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实践应用场景,强调需以实际科学问题为牵引,推动 “模型 — 数据 — 知识” 的深度融合。针对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把握学科发展机遇” 这一议题,毛克彪教授向在场同学提出四点建议:夯实基础能力:强化数理基础与编程技能,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及因果分析思维;推进学科交叉:主动拥抱交叉学科领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环境、生态、农业等学科的真实问题深度对接;注重工程实践:重视数据资产建设与工程化落地,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及可复现的实验技术管线;秉持科研初心:树立长期主义科研理念,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需求中开展有组织科研工作。

报告期间,在场同学积极提问,毛克彪教授逐一耐心解答,既分享方法论层面的思考,也提供具体操作路径,现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毛克彪教授的报告有效拓展了师生的科研视野,也为学院“环生有约”系列活动再添精彩篇章。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