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及历史脉络
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设立于2006年,是湖南省特色专业,其创建可以追溯到1973年湖南农学院农药残留分析组,1978年湖南省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1988年开始招收环境保护专科专业,1994年升为农业环境保护本科专业,1998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2006年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环境工程专业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设置环境科学专业。本专业支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11年成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20年环境/生态学科进入ESI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全球前1%,并支撑了我校化学、工程学于2021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二、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与梯队合理、整体水平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专任教师14人、实验教师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高级实验师2人、实验师2人;芙蓉学者2人、湖湘青年英才2人、神农学者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长沙市杰青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分别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具有留学或国外访问经历6人,博士生导师8位,硕士生导师12位。本专业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门,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
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财政部农业部重大专项、湖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每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共承担了国家、省级、国际合作及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获取资助7000多万元;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是农业部、财政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的三家主持单位之一。
三、专业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扎实的环境科学特别是农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环境监测与农残检测、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农业农村及小城镇环境污染防控与修复等综合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毕业生能胜任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学校以及环保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技术与设计、应用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本专业是一个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及国际办学资质的专业,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符合国家环境科学专业要求,结合并突出了农业高校的特色,围绕典型农业农村环境问题,以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污染物迁移转化与环境毒理,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为主要特色,以农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农药残留检测与分析、农村与小城镇环境保护为优势,契合了当前社会上以上几个方向人才缺口大的需求,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湖南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很大影响力。
四、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环境毒理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学、环境微生物与毒理学实验、农业环境保护实验、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实验
专业基础课:专业导论、现代工程制图、现代工程制图实验、环境地学原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环境化学、环境修复理论与技术、专业专题讲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环境学综合实习、环境监测大实验、环境污染诊断与评价实训、环境规划与管理实习、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教学和科研用房1200余m2,一栋独立的建筑面积为500 m2的环境综合科研楼、一块占地15亩的校内实验基地和占地30亩的省部共建工程实训中心;拥有环境与资源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灌溉水源水质污染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方耕地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农业典型污染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湖南省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环境保护畜禽养殖与农业种植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南方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校厅级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污染治理联合实验室等3个校企合作科研平台;还拥有长安基地、浏阳教学科研基地、星沙水务、南岳树木园、常德北控碧海水务等30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完全满足本专业学生实验、实习、实践的需要。
六、就业与深造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就业方向主要有直接就业、考研、考公、出国留学等四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各级生态环境、环境监测中心等政府部门,大型国企及科研院所,环保企业与工程公司等。
每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升学率约40%~50%,考研的去向主要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部分学生选择新加坡国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大学留学深造。
七、奖助学金
除国家、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外,学院还有本学科专业杰出校友和企业捐设的环保助学基金2项。
|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