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农业生态课题组牵头制定的湖南省地方标准《稻鱼鳝立体种养技术规程》今日正式实施

时间: 2025/10/20   作者: 王华   点击:

为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推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正式发布地方标准《稻鱼鳝立体种养技术规程》(DB43/T 3223—2025)(以下简称《规程》)。《规程》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农业生态课题组、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稻田综合种养岗位专家王华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怀化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与基层管理单位共同起草,于2025年10月18日正式实施。

这是湖南省首次针对稻鱼鳝立体种养制定的系统性地方标准,标志着湖南稻鱼鳝立体种养迈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新阶段。《规程》从稻田环境条件、田间工程建设、田块消毒、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到生产档案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规范,明确了稻鱼鳝立体种养的技术要点与操作流程,适用于稻田养殖鲤鱼、鲫鱼和黄鳝,其他鱼类养殖亦可参照执行。《规程》的发布实施为湖南丘陵山地特色稻田生态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全国范围内推广稻田立体种养模式提供了“湖南经验”。

创新模式:“稻—鱼—鳝”共生体系

黄鳝(Monopterus albus)作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优势品种,市场需求长期旺盛。将其纳入稻田综合种养体系,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还为农户创造更高经济收益,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稻鱼鳝立体种养是在传统稻鱼综合种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态农业创新,通过在稻田中同时引入鱼类与黄鳝,构建“稻—鱼—鳝”互利共生体系。水稻为鱼类和黄鳝提供荫蔽和食物,鱼类与黄鳝则摄食害虫、疏松土壤,并通过粪肥改善田间环境。该模式既能提升土壤通透性、减少病虫害,又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实现稳产增收与生态循环的双重效益。

标准落地:以规程化推动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稻鱼鳝立体种养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田间工程设计不统一、苗种投放密度差异大、饲料管理差异大、生产效益不稳定和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影响了产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是稻鱼鳝模式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前提。只有规程化操作,才能保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王华教授表示。为此,《规程》对田间工程建设、投放养殖及管理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规范田埂高度、沟坑比例、防逃设施等工程参数;明确分阶段、分品种的苗种投放与饲养管理;推行全过程生产档案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监管性。

战略意义: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双重保障

稻鱼鳝立体种养模式契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湖南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该模式通过增强稻田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稳定稻谷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据测算,标准实施后,每亩稻田可增收1500元以上,不仅提升农户收入,也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奠定基础,实现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效的多重目标。

推广应用:建设可复制的“湖南样板”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将联合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面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层次、多形式开展标准培训与现场指导,确保《规程》落地见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样板”,推动稻鱼鳝立体种养模式在全省广泛推广。《规程》的发布,是湖南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国稻田综合种养的一次制度创新。通过规程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稻鱼鳝立体种养有望成为湖南绿色农业的典型案例,并为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实现粮食安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