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3日至29日,环境与生态学院组织2022级生态学专业四个班级110余名师生,赴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为期七天的生态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其中一部分以"大围山昆虫多样性"为主题,采用标准化调查方法,系统研究了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区域的昆虫分布特征。
考察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有序开展。在样线调查阶段,9个研究小组跟随指导老师布设了总长约10公里的标准样线,采用统一的方法记录和采集昆虫标本。


考察方法主要是:夜间灯诱实验选择在气象条件稳定的时段进行,在海拔800米、1200米和1500米三个梯度各设置3个标准观测点。


在调查植物样方时布置了统一的陷阱采集装置,并在48小时后统一回收。
通过系统调查,考察团队获得了重要发现。数据分析显示,昆虫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呈现明显的海拔梯度变化。低海拔区域(800-1000米)昆虫多样性最为丰富,鳞翅目和鞘翅目占总数的75%以上;中海拔区域(1000-1300米)鞘翅目占比显著提升至50%左右;高海拔区域(1300米以上)昆虫数量明显减少,多样性指数降低约40%。这些规律性的发现为理解山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考察过程中,师生们克服了山区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环境,在条件和工具有限情况下,共完成有效样线调查10余公里,设置标准观测点9个,各组采集昆虫标本15份,拍摄生态照片100余张.师生们凭借专业能力并利用软件“晓虫”识别昆虫,昆虫物种约40种。所有标本和数据均按照科研规范进行整理、编号和保存。

通过亲身参与完整的科研流程,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掌握了规范的野外调查方法,为未来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