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校行政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

时间: 2012/04/10   作者:   点击:
 学科是高校组织结构中的基本元素和基本构架,是组建学术梯队和学术基地的依托,具有聚集人才、强化基础、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要建设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学校于2004年出台了《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实施八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科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平台建设进步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位授予的学科门类进一步拓宽;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基本建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处于国内外领衔水平的高水平学科很少、学科结构不太合理、学科建设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与国内同类院校和省内同层次高校有较大差距。全校师生务必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寻找出路。根据学校学科的现状以及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经学校党委、行政认真研究,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指针,以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建设高水平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改革创新,科学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提升内涵,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统筹兼顾,健康、快速地推进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充分发挥大农学学科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科资源,改善学科结构,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群、学科点相互促进的学科创新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整体优势。
    加强学科群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新兴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构建起具有农大特色的、比较完备的五大学科群,即植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草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理学学科群(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工程);工程技术学科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学科群(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校优势特色学科(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和畜牧学)中有2-3个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3个以上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十位。
    三、政策与措施
   (一)学科结构与布局
    1.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周密论证,认真制定各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
    2.坚持“保持强化特色优势学科、努力发展非农应用学科、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思路进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更多地依托国家级资源全面发展。对有潜力的非农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学校将制定特殊政策予以扶持。依托湖南省农业发展产业链,构建突显我校农科特色的学科群,以学科集群的方式跻身全国同类高校学科前列。
    3.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选准各个学科的研究方向,从而实现各个学科的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
    4.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基础学科的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加大对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不断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学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和学科联合的优势,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
    5.坚持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点(人才)团队、重点项目“四重一体化”战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强势品牌学科,尤其是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平台,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促进大联合。
    6.明确学科、专业的归属。以定岗定编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改变学科人员分散的现状。每个一级学科及与该一级学科相关的专业归口到一个学院管理,将各学科、专业学术骨干调整到学科、专业所在学院,明确每位导师的学科、专业归属和学科研究方向。
    7.依托相关学科,加强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的建设。
   (二)学科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引进、人才稳定和人才培养三者相结合的人才战略来汇聚学科队伍。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的力度,设置重点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每个省级重点学科引进1-2名德才兼备、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科或方向带头人,特别是重点引进学科急需的具有国际合作经验和背景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稳定和培养现有导师队伍,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到“985”、“211”高校攻读学位或到国外进修培训。
    2.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推进 “1515”人才培养工程,加速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继续实施“学术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在部分优势特色学科中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大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选派力度,每年选派5-10名后备中青年人才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做访问学者、从事博士后研究。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应用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要到基地实践锻炼半年到1年。
    3.加强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基地平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制订明确的学术团队建设目标任务,实施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明确责任人,签定责任书,实行责、权、利相统一。
    4.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平台负责人和导师的考核力度,切实落实博士、硕士生导师淘汰机制,加大对导师考核的奖励面和奖励力度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为导师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5.加强学术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教育,杜绝学术行为失范,对学术失信采取零容忍政策。树立榜样,宣传学术诚信的典范,形成正确的导向,营造全校师生潜心学术研究、勇于科学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科学研究
    1.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重点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农业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链。以创新链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大力支持对学科发展具有大意义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加大投入支持和鼓励中青年学者集中精力,瞄准学科前沿进行科技创新,引导学科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稳定的研究方向。
    2.大力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农村农业信息化工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引导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科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3.实施“浏阳河学者计划”,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形成加强学术沟通和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广大教师的学术交流和沟通能力,为学科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条件保障
    1.按照“依托基地,搭建平台,提升学科,推进创新”的工作思路,加强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及拟新增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学院中心实验室等三级学科创新支撑体系。以各级重点学科为依托,着力建设现代生物技术、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环境和资源评价与利用、农产品加工与农业工程、网络信息与计算机模拟等平台;加大学科平台和环境建设力度,完善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从人、财、物、制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探索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社会与校友捐赠、争取各级政府支持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2.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分步实施,构建多学科互容、重点人才与创新团队共荣、装备精良、功能强劲、运行高效的学科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一流装备与一流科学家的有机结合、重点学科与重点基地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创新基地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
    3.加大投入,大力改善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完善公房、土地使用的管理办法,保障研究生教学、科研、学习、实验用房等条件。加强学校图书资料和SCI原文数据库的建设。
   (五)学科管理制度
    1.加强学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认真落实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学科建设的责任,检查和考核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2.建立学院学科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实行在学校和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建设责任。建立学科带头人津贴制、学科带头人的公开招聘制、学科带头人责任追究制。学科带头人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学校要分期分批对各学院的学科建设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分析各个学院的学科现状,明确各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查找差距和不足,切实解决学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严格执行《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湘教发〔2012〕1号)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修订、完善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办法,严格实行学科建设年度需求预算制及使用效益分析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给予奖励。
    4.充实和加强学科建设管理部门,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增加人员编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信息服务、协调服务职能;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学科建设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
    5.构建国家、省政府、学校三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评估体系。强化对学位点的检查与评估。
  (六)研究生培养
    1.以政府加大研究生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为契机,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稳步推进以导师资助制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变化,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学校+基地”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农科教合作基地、国家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品牌基地,增加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经费投入,强化产学研结合。
    3.改革现有的博士生招考遴选办法,建立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把培养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论文产出和论文质量,建立和完善鼓励研究生投身科技创新、产出高水平成果的激励机制和体制,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力。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1.以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重点,加大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力度。积极开展与国外著名高校、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企业团体的合作与交流,大力营造国际化的办学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和学术环境。继续实行招收境外留学生的扶持政策,更加积极地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增加授予境外学生学位的人数,培养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积极拓展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鼓励和推荐一流学者在各种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任职。设置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年轻学科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各省级重点学科举办、承办或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有学术报告和收录论文的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3.要密切与产业、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等的联系,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新方式,形成产学研互动,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