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学院雷鸣教授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4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挖掘和选树一批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开展了生态环境领域2024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动员推荐、资格审核、专家遴选等程序,共遴选出23名生态环境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雷鸣教授荣登榜单。
雷鸣,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系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湖南农业大学1515学术带头人,现任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近年来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编写著作2部,授权专利4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排名第一和第三)和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七),获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一、勇攀科技高峰,探索前行、开拓新境
雷鸣教授专注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特别关注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湖南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矿业活动在促进湖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如水稻砷污染已成为环境热点问题。雷鸣教授深入研究矿区砷污染问题,探究砷在水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相应的控制方法。他夜以继日地深入实地调查和大量的数据分析,逐渐掌握了湖南省污染区稻米中砷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他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的治理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农田土壤修复试验,以减轻土壤中砷对作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2021年,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科技成果《土壤-水稻体系砷迁移转化及其阻控》获得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评定的二等奖。
此外,雷鸣教授2022至2023年主持了“株洲市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为株洲渌水流域水环境精准把脉,开具良方,雷鸣教授带着课题组成员从严寒到酷暑走访调研取样,足迹遍布株洲重点河流断面,农村污染源等,力求在水环境治理中对症下药,提高质效。雷鸣教授认真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的科研精神,鼓舞着课题组成员不畏困难、攻关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为实现株洲市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入长江常规污染物的有效削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二、潜心教育之道,以教为乐、引领学生
雷鸣教授坚持将立德树人贯彻教育工作的始终,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他将多年参与环境修复技术科研的经验和使命感融入对学生的培育和引导,以其主讲的研究生课程为突破口,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和功能,让学生勇担强国使命,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培养学生扎根行业、科技强国的时代担当和使命信念,促使形成持久自驱的“能量源”。他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平台、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团队,构建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环境科学研究生培养平台,支撑学生前沿探索和科学发现,先后主办“第三届砷青年论坛”、“第四届土壤与健康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与环保、监测、农业等领域20余家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共建“产-学-研-用”导学链,实现人才和技术双向赋能。
在雷鸣教授的精细培育下,其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5年,在校期间25人次获校级以上表彰,其中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湖南省优秀毕业研究生,4人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银奖,1人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指导的研究生到湖南省委选调生和衡阳师范大学等单位就业或帝国理工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深造。
三、深耕社会服务,扎根群众、服务基层
雷鸣教授自2016年来,连续8年组建“博士团”并担任团长, 参与湖南农业大学暑期专业社会服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帮扶活动。他的团队通过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的创新、应用与推广,为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特色农产品打造提供有力支持,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博士团”为汉寿县军山铺镇稻米降镉提供助力,支持隆回县龙牙百合产业发展,帮助辰溪县稻渔产业升级,并推动平江县普祝村富硒野藕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综合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累计促进地方经济增长800多万元。
雷鸣教授通过“博士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700余名大学生,通过走访、座谈及问卷调研,深入湖南省14个市州60余县市区的农户田间地头、农户院坝开展知识讲座、科技帮扶等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次,在省内签约建立2个长期对接的社会实践基地,获得过2022年湖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10余项省部级、校级奖项,相关事迹受到光明日报、新湖南等官方媒体报道20余次。
点击下载文件: |